在中國西部乳業發展協會執行副會長魏榮祿看來,要提振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一方面需要政府嚴格監管,和消費者站在一起,而不是被利益牽著鼻子走;另一方面,乳品企業應放棄忽悠、以奶源為本,將利潤建立在為市場提供優質產品上。
中國每年新增嬰幼兒1000多萬名,奶粉產品呈現剛性需求,市場規模一直在放大。然而,這個市場近年來卻曾丑聞頻出。
“從澳門到香港,從采購到代購,中國人為奶粉奔走世界,卻對自家產的棄如敝履。這讓所有從業人員感到難受,卻又不能不說這是這個行業應得的懲罰。即便時至今日,我都認為,國產奶粉要想重新贏得信任,必須先證明自己值得信任。”魏榮祿說。
“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國奶業協會曾反思其中原因:“在奶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存在只求數量,忽視質量的傾向,這是誘發乳制品質量安全事件的思想根源”,“對生鮮乳及乳制品質量監管存在嚴重缺失”,“利益聯結不緊密,奶農和乳品企業互相算計”,“奶牛養殖方式落后”,“行業自律機制不完善”。該協會會長劉成果還總結道,“乳品是食品,乳業是良心產業,是道德產業,當前,道德已成為奶業健康發展的瓶頸”。
經歷了各種丑聞后,中國乳業想要洗心革面并不容易。過去5年,中國乳業被一次次拉在聚光燈下進行審視。
今年正值阜陽奶粉導致的“大頭娃娃事件”10周年,有記者重返阜陽發現,當年的傷口仍在隱隱作痛,當地村民則咬緊牙關給孩子買外國奶粉。一個月收入只有2000元的村民不相信鎮上賣的奶粉,硬是買了100元一罐的進口奶粉。此種心情正代表了普通中國人的普遍想法。在此情況下,國務院出臺“史上最嚴格嬰幼兒奶粉管理辦法”,被認為是風雨正其時。
“國務院會議本身就是一個提振的信號。它告訴人們國家對奶粉這個事情重視到最高程度,決心從中央層次上去解決這個事情。”農業部干部管理學院產業發展處副教授陳渝說。他認為,近些年來,中國乳業已經發生了一些好的變化,盡管人們對它還心有余悸,但是一個行業被全社會盯著,批批都檢驗,這絕對是罕見的。
陳渝所秉持的方向和魏榮祿相近。不同的是,魏榮祿認為在正確的方向上中國乳業還沒有行進多少,而陳渝認為已經行進了不少。“國務院要求淘汰不符合許可條件的企業,嬰幼兒奶粉出廠全項目批批檢驗,推進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提高產業集中度。這些事情各方這些年一直在做。因此,我相信,即便按照藥品的管理辦法管理,對中國乳業來說也不會有太多挑戰。可能會有一些程序上的工作要辦,但絕不至于完不成、達不到。”陳渝說。
他還提醒人們注意中國乳品企業對奶源的態度變化。2008年之前,中國乳業重視的是營銷,誰會說故事誰是老大,于是越說越離譜;2008年之后,“得奶源者得天下”漸入人心,各大乳企對奶源空前重視,紛紛在全國“跑馬圈地”,進行奶源布局。
“監管是外在力量的約束,這不可少,否則企業面臨誘惑難以自持。奶源是內在供給的基礎,有了好的奶源,才可能有好的奶粉。因此,當政府的監管要求越來越高,企業越來越重視奶源、規范生產時,我們應該有信心把國產奶粉的質量做上去。消費者也將像國務院所說的那樣喝上放心奶、高品質奶。”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