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貴利: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教學研究會會長。著有《中國政府改革的方向》等。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過自己的行為得到社會公眾信任和認可的能力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在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時期,提高政府公信力,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政府公信力的現狀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通過自己的行為得到社會公眾信任和認可的能力,它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和滿意度。
根據《小康》雜志2007年8月發布的《2006—2007中國信用小康指數》報告,2006—2007年我國政府公信力指數為60.6分,比上年提高了0.1個百分點。絕大多數受訪者表示很相信中央政府,超過70%的受訪者認為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著“隱瞞真實情況,報喜不報憂”的現象。
導致一些政府公信力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一些地方和部門違法違規、失信于民甚至損害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市場監管不嚴,社會管理體系不健全,公共服務比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門的政策朝令夕改,存在嚴重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現象;一些政府機關講排場、比闊氣,肆意揮霍國家資財,奢侈浪費嚴重;一些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責任意識淡漠,失職瀆職時有發生,導致一些地方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頻發,食品、藥品和環保等安全隱患突出;還有一些政府工作人員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等等。
如果政府公信力不高,將嚴重損害黨的執政基礎,削弱黨的執政能力,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的源頭
在現代社會,政府公信力受到以下要素的直接影響:(1)人道:政府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始終愛惜人的生命,關心人的幸福,尊重人格和人的權利;(2)民主:政府按照民主原則和程序組成,始終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并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3)法治:政府嚴格依法辦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4)科學:政府管理符合實際,符合規律,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5)廉潔:政府清廉,堅決打擊和有效遏制各種腐敗現象;(6)文明:政府行為符合現代文明精神和現代文明規范;(7)服務:政府及時周到、優質高效地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8)效能:政府有效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9)改革:政府勇于推進改革,切實克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體制障礙;(10)創新:政府積極推進自身管理的創新,同時為整個社會的思想創新、理論創新、文化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等創造寬松的環境和有利的條件。
提高政府公信力,對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政府的形象和權威。政府公信力高,就會在人民群眾中樹立起良好形象,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擁護和支持。
第二,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社會信譽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在現代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中,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的基礎和源頭。一旦政府不守信用,那么,它對整個社會信用的損害將是致命的。
第三,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政府的執行力。在國際社會,政府公信力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盡快修改政府組織法
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須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和行政體制改革,切實提高政府科學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水平。
——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和擴大社會主義民主,以此為基礎,改革和完善各級政府的決策體制和決策機制,實現政府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
——加強政府法治建設,盡快修改政府組織法,依法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職責權限,使各級政府職權法定,行權有據,為提高政府公信力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
——以優化結構為重點,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政府結構優化了,就會理順各種關系,減少行政摩擦,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為提高政府公信力奠定堅實的體制基礎。
——設立政府管理質量獎,使公務員樹立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至上的理念,增強公務員的榮譽感和使命感,為提高政府公信力創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圍。
——認真貫徹執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確保公民的知情權,改革和完善行政問責制,堅決克服政府管理中的消極腐敗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