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久午夜,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国产在线观看午夜不卡,rng冒泡赛,亚洲aⅴ在线

huib
315認證網 | www.fzjwj.com
315認證
 
 當前位置:315認證 >> 信用專家 >> 楊立新:建設誠信社會必須加強社會征信體系建設
楊立新:建設誠信社會必須加強社會征信體系建設
信息來源:中國誠信企業協會 時間:2008/10/29

 

  一、我國現階段建立和完善社會征信體系的極端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社會征信體系的基本目的,在于建設誠信社會,確立誠信觀念和誠信道德,推動經濟發展。它所針對的,正是我國社會誠信觀念和誠信道德的嚴峻形勢。據統計,我國銀行系統由于失信行為而造成的損失每年達5855億元。就以作為一項善舉的助學貸款為例,僅廣東省就有64所高校的2.3萬名困難大學生從中受益,貸款額達3億多元。但很多貸款畢業生還貸違約,違約率超過了20%,致使一些銀行不得不停止這項貸款業務,不僅嚴重破壞了自己的信用記錄,還把“苦果”留給了正在大學校園求學的貧困師弟師妹。這樣的現象正是我國誠信建設嚴峻局面的一個縮影。

  事實上,我國歷來是一個講究誠信的國家,儒家學說的“仁義禮智信”歷來被奉為道德經典,“信”德自在其中。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信者,誠也,人言無不信者為誠。以“信”為本,講究誠信,反對失信,是我國社會尊崇的信條。但是,近代以來,“信”德乃至于儒家道德受到三次大的摧殘和沖擊:第一次是“五四”運動,在砸爛“孔家店”的口號下,誠信道德的破壞作為革命的副產品,不可避免地成為現實;第二次是“文革”,在極端的“革命”口號之下,孔孟之道再次受到“清算”,“信”德不可能離開“仁、義、禮、智”的命運而單獨存在下來。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當中,人的信仰出現危機,過于追逐經濟利益,一切“向錢看”,誠信觀念和誠信道德同樣在危機當中,以至于造成現今的狀況。

  現代社會是誠信社會,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沒有誠信的社會,不能成為現代社會;沒有誠信的經濟,同樣不能成為健康發展的市場經濟。因此,針對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誠信狀況的實際需要,必須盡快建立完善的社會征信體系,而作為先導和探索,必須加快銀行系統征信體系的建設,進而推動全社會的企業和個人征信體系的全面建設,推動誠信社會的全面建設。據世界銀行金融部高級經濟學家瑪格麗特?米勒女士介紹,拉美發展中國家的銀行在征信體系提供的個人信用報告的幫助下,違約率在大銀行減少41%,小銀行減少78%。社會征信體系的建立,對于建設誠信社會、維護金融秩序、避免金融風險,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征信體系建設的基本狀況

  近年來,我國對征信體系建設有了初步發展。據與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任興洲女士提供的信息看,從1989年開始至今,我國的社會征信體系建設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征信業的起步,由于對外貿易企業對于信用調查的需求,國內出現了部分信用調查機構和企業咨詢策劃機構,中國的征信業開始起步。第二階段是民營征信業的初步發展和外資進入,從1995年開始,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商品買方市場的初步形成,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規模都不斷擴大,對企業信用調查的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國內出現了新的民營征信企業,外資征信和資信評級企業不斷進入中國市場,推動了我國征信業務的發展。第三階段是政府推動征信業發展,2000年至今,在加入WTO的經濟發展背景下,市場更加開放,居民信貸消費增加,社會的信用規模進一步擴大,而失信行為的不斷增加,也促使政府重視信用體系的建設和征信機構的建立,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戰略任務,中央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建立起來并發揮作用,個人征信試點也開始進行,并在上海取得了很好的經驗。

  至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建立了四類不同的征信機構:一是政府部門所屬、專門提供企業資信調查活動的機構;二是中資民營的企業征信公司,主要從事企業信用調查和咨詢、風險管理等業務;三是已經進入中國的外國征信機構,提供企業征信服務;四是正在試點的個人征信機構,例如上海建立的個人征信機構,已經有了100多萬上海市民在個人征信機構中擁有了自己的信用記錄。

  應當看到的是,盡管我國征信體系的建設已經有了上述的發展,市場化運作模式也初步形成,企業征信市場的集中度在逐步提高,個人征信試點初見成效,中央銀行信貸咨詢系統建立并取得成效,但是就全國征信體系的狀況而言,這仍然是初步的發展,距離建設誠信社會的整體需求,確實具有相當大的距離。

  三、全面建立和完善社會征信體系的基本思路

  為了中國社會誠信建設和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全面建立和完善社會征信體系。歸納起來,其基本思路是:

  第一,必須全面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征信體系的建設速度。就目前我國征信業的發展而言,面對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遠遠不能適應商業銀行和社會各界對征信服務業提出的迫切需求,加快企業和個人征信體系建設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因此,在現有基礎上,必須全面加快征信體系的建設,以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第二,征信機構建設應當公共模式和民營模式并舉,引進外資征信機構,形成市場化良性競爭。在美國,發揮主導作用的征信機構是民營征信機構,主要的征信業務集中在三大民營征信機構。在歐洲,以國營的或者公共征信機構為主導。中國建設社會征信機構,應當公共模式和民營模式并舉,同時,歡迎外資征信機構進入市場,形成征信業的良性競爭,通過市場引導征信業的健康發展。

  第三,以建立統一的銀行征信機構為先導,帶動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征信機構發展。現在,中央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已經建立并運行,錄入420多萬借款企業的信用信息,查詢用戶達到6萬多個,在防范金融風險方面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會議認為,應當在此基礎上,中央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還應當建立個人的信用信息登記,進一步帶動全國的企業和個人的征信機構的建設和發展,將中央銀行征信體系建設和上海市個人征信試點經驗推向全國,逐步形成少數擁有全國基礎信用信息資源的大型的綜合性征信機構和眾多提供信用信息評估等信用增值服務的各具特色的地域性、專業性征信機構,建立覆蓋全國的企業和個人征信體系。

  第四,堅持特許經營、商業運作、專業服務的方針,全面開展征信業務,充分發揮征信體系作用。征信機構由于涉及到企業和私人的信用信息披露,必須堅持特許經營,經過必要的審批。征信機構不僅要開展一般的信用信息的征集、加工、使用服務,還要進行信用評級、評估等信用增值業務,并且要開展專業性的、地域性的征信業務服務,形成信用信息資源整合,實現信息共享,各具特色,充分利用各項資源,發揮規模效益,適應不同征信需要,為推動誠信社會建設充分發揮作用。

  四、建設和完善社會征信體系必須加強法制

  建設和完善社會征信體系,必然涉及到被征集信用信息的主體的權利保護問題,同時,征信機構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進行,如果不加強法制,也會出現嚴重的問題。因此,建立和完善社會征信體系必須依法進行。

  建設和完善社會征信體系涉及到的法律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如何在采集、加工和使用企業、個人信用信息的時候,保護好信息主體的權利。建設完善的社會征信體系,是以征集、加工整理和使用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為基礎,這就必然涉及到民事主體民事權利的保護問題,即圍繞個人信用報告的采集、制作與使用,必然地要對個人的信用信息進行披露,形成與個人和企業的隱私權和商業秘密的保護矛盾和沖突。對這種權利沖突的協調原則是:第一,堅持對企業和個人權利的保護原則,特別是對個人的隱私權、信用權必須予以保護,不能因為征信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而使個人和企業的權利受到侵害。第二,個人和企業應當適當讓渡自己的部分權利內容,即對于自己的信用信息對征信機構予以披露,對這些信息以及已經公開的信用信息,準許征信機構采集、整理和使用。第三,對于征信機構采集的信用信息以及制作的征信產品,個人和企業享有知情權,征信機構應當保障信息的準確,對信息主體必須定期報告,每年應當免費為其出具個人和企業的信用報告,使信息主體知道自己被征集和使用的信用信息的真實情況。第四,征信機構對掌握的信用信息必須正確使用,保障信息管理及信息管理系統運行的安全;信息主體對信用信息享有變更權,當信息主體發現自己的信用信息不準確,有權請求變更,征信機構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予以更正。第五,發生侵權糾紛,可以選擇通過訴訟程序解決。總之,加強社會征信體系建設應當依照法律進行,求得信息公開與民事權利保護的協調,確保社會征信系統的全面建設和良性運行,使我國建立起完善的社會征信體系,對社會各界提供信用信息咨詢參考,防止失信行為為害社會。

  第二方面,如何將一個市場化運作的社會征信體系管理納入法制軌道。首先,必須制定征信機構管理法律法規,使其依法進行。各國一般都由征信管理法律法規,在美國有《公平信用報告法》,在泰國有《征信業法》。我國也應當制定征信管理的法律法規,規范征信機構運行及其管理,促進征信業健康發展。其次,應當加強征信業的標準化建設,實行信息標識標準,信息分類及數據格式編碼標準和安全保密標準等,規范征信業的有序發展。再次,應當加強對征信市場的監管,政府監管對于規范征信機構的行為,保護信用交易雙方的權利,維護征信市場秩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要加強征信業的自律,征信從業人員應當自覺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權利,作誠實守信的典范。(楊立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信息來源:中國誠信企業協會     信息發布:中國誠信企業網
(網絡編輯:彬彬)

Copyright 2006-2025年 315認證網:www.fzjwj.com All.rights.Resened. 電子郵箱:creditaaa@163.com 法律顧問委托專線:010-51664305
315認證網 | 315認證平臺 | 執業許可證號:標建委執字〔2019〕007號 | 網站備案號:京ICP備11021456號-3
網絡維護托管/網站技術支持:北京中美華盛國際信用評價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