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意義上的信用,最初產生于商品交換領域。信用引發了產品交換方式上的革命,以信用交易取代現金交易,成為現代市場經濟中交換方式的主流。這種交換方式的最大特點在于,它將供貨與兌現兩個環節在時間上進行分離,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這種交換方式由產品流通領域向資本流通領域擴展,便出現了銀行信用。
信用帶來了交換方式的變化,也由此導致了信用風險。所有的交易都應以兌現為終結,信用只是以基于信任的契約將兌現的時間加以延遲。兌現的延遲是有時間限制的,如果這一限制被打破,就意味著失信行為的發生,這將給授信方造成信用風險。
(2)信用是一種支付方式
為了經濟運行效率的提高和交易成本的降低,賒銷成為企業間貿易關系越來越重要的交易方式。在賒銷過程中,受信方不是以現金而是以信用作為支付方式來取得授信方的商品或服務。然后,受信方要在一定期限內再以現金方式支付,這樣,交易中商品的讓渡和貨款的現金支付就因信用的介入而發生了時間和空間上的相對分離。相對于現金支付方式而言,信用方式已經成為現代市場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