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信用認證網 >>
認證知識 >> 中國信用行業的產生與發展
中國信用行業的產生與發展
信息來源:中國信用認證網 時間:2008/1/21
        中國信用行業的產生與發展
        在元朝,我國的城市地區,就產生了一些專門為商人提供調查服務的機構和人員,往往取名為“百跑堂”等,但由于我國長期以農業為主,商業不發達,信用調查服務需求較少,沒有形成產業。直到1932年的上海,才產生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信用機構中國征信所,該所由浙江實業銀行的章乃器先生和上海商業儲藏銀行的資耀華先生共同組建,于1932年6月6日正式開張,由章乃器先生任董事長,注冊地址為上海的圓明園路133號。
     在業務發展高峰期時,中國征信所的員工數目曾高達90人。中國征信所是一家企業征信類的公司,它的主要服務有三項,一是企業的歷史與現狀調查;二是經濟和金融一般情況的調查;三是市場調查。在1935年,章乃器先生因參加“上海救國會”的活動,與沈鈞儒等人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就是現代史上著名“七君子事件”。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征信所在上海復業,到1949年,這家征信機構才正式停業。
     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后,計劃經濟體制無需信用行業的存在。到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1992年以來,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信用調查機構又產生了,但是,由于當時法律與行政理念的限制,信用公司無法被正式注冊。這些早期的信用機構都是以管理、咨詢、信息服務類公司存在的,也有幾個以信用命名的信用公司,都是由政府機構投資并審批成立的,但是名稱都與經營范圍不符,無法從事信用評估、評定及信用認證業務。2002年,黨中央與國務院都提出了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戰略目標,一時間,誠信與信用成為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很多有識之士開始投資到信用行業,互聯網上產生了以中國誠信企業網為主等許多家以誠信或信用命名的網站。但是,長期的計劃經濟觀念認為,信用評價都是國家的事情,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無權介入,所以直到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實施后,我國才正式批準成立了第一家民辦的信用機構:合肥阿派克信用評價事務所。
     總而言之,中國的信用行業剛才開始起步,E-315:9000信用管理體系認證直到07年才正式獲國家認可,并正在蓬勃地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行政許可法》精神的保障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必將產生一批在世界上有巨大影響的信用認證機構。